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繁体部首索引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条目条目汉字词语成语
字典汉字拆分拼音笔顺五笔编码仓颉编码四角号码UNICODE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笔顺动画
▶

拼音

注音

部首

简繁

异体字

xún

ㄒㄩㄣˊ

部首 讠

部外 6

总笔画 8

繁体 詢

詢 𧩛 𧪂 𧪱

统一码

字形分析

笔顺

基本区 U+8BE2

左右结构

45352511

五笔

仓颉

郑码

四角

yqjg

ivpa

srk

37720

拼音 xún

注音 ㄒㄩㄣˊ

部首 讠 部外 6总笔画 8

统一码 8BE2笔顺 45352511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康熙字典说文解字音韵方言字源字形网友讨论
常 标

询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 询

(詢)

xún ㄒㄩㄣˊ

     ◎ 问,征求意见:~问。~察。查~。质~。咨~。~事考言(查问考核言行是否相符)。

英语 inquire into, ask about; consult

德语 erfragen, abfragen

法语 s'informer,se renseigner

© 汉典

询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询

詢 xún

〈动〉

(1) (形声。从言,旬声。本义:询问,请教)

(2) 同本义 [ask about;inquire]

今因经无以询为问罪字,遂用讯不用询,其实讯询一字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询事考言。——《虞书》

周爰咨询。——《诗·小雅·皇皇者华》

询尔仇方。——《诗·大雅·皇矣》

咨亲为询。——《左传·襄公四年》

询于八虞。——《国语·晋语》

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左传·成公十三年》

咨才为诹,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国语》

民俗,事疑必询三老。——马中锡《中山狼传》

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宋· 王安石《上时政疏》

(3) 又如:询悉(询问后得知);探询(探问);咨询(征求意见);询察(稽查访问)

(4) 查考;打听 [try to acertain]

燕多剧贼… 楚材询察得其姓名,皆留后亲属及势家子,尽捕下狱。——《元史》

(5) 又如:询质(查考和质正);询索(查访);询按(查核按验);询究(查考,究门)

(6) 谋 [plan]

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书·舜典》。 孔传:“询,谋。”

(7) 又如:询谋(谋于众人)

(8) 均,协调 [equal]

四时推六律、六吕,询十有二变,而道宏广。——《尚书大传》

词性变化

◎ 询

詢 xún

〈副〉

信实,确实 [certainly]。如:询訏(实在很大)

常用词组


询查询问
© 汉典
【酉集上】【言】 詢·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6
图
文

詢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录“询”字头,请参考“詢”字。)
【酉集上】【言】 詢·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6

【唐韻】相倫切【集韻】【韻會】【正韻】須倫切,𠀤音荀。【說文】謀也。【玉篇】咨也。【書·舜典】詢事考言。【詩·小雅】周爰咨詢。【傳】親戚之謀爲詢。【左傳·襄四年】諮親爲詢。

又【爾雅·釋詁】信也。【註】宋衞曰詢。【疏】按方言:宋衞汝潁之閒曰洵。鄭風溱洧:洵訏且樂。詢、洵音義同。 【玉篇】或作𧪂。【集韻】或作𧪱、咰。【字彙補】譌作𧩛。

© 汉典
【卷三】【言】
图
文

詢 《说文解字》

【卷三】【言】
『說文解字』

謀也。从言旬聲。相倫切

© 汉典

询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ɕyn˧˥

粤语 seon1

吴语 闽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汉典

询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重定向至「詢」。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詢」 說文‧言部「詢」 睡.語12「詢」 「询」「询」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异体字
詢
𧩛
𧪂
𧪱
© 汉典

【加载评论 】 【论坛讨论】

细说汉字:斤
这是“运斤(斧子)成风”的“斤”字。甲骨文①的上部是横刃朝左、下部有一条曲柄的大斧头,可见这是一个像斧子形状的象形字。所以在上古“斤”就是大斧,是一种武器。金文②是刃朝右的两把大斧子。到了小篆③虽然形体很美观,但却不像斧子了。楷书④则完全走样了。
查看完整内容
[04-09]
“王”字内涵的变迁
先秦时期说到“三皇”、“五帝”的时候,交叉的情况十分常见,有时说黄帝是“三皇”之一,有时又说黄帝是“五帝”之一,反正意思差不多,就混着随意用。
查看完整内容
[12-16]
同音字
    1. 揗(xun2)
    2. 鱏(xun2)
    3. 爓(xun2)
    4. 䡅(xun2)
    5. 㡄(xun2)
    6. 眴(xun2)
    7. 姰(xun2)
    8. 偱(xun2)
    9. 峋(xun2)
    10. 㜄(xun2)
    11. 樳(xun2)
    12. 恂(xun2)
同部首
    1. 诈
    2. 讹
    3. 谣
    4. 该
    5. 诧
    6. 䜣
    7. 诎
    8. 谑
    9. 谙
    10. 谬
    11. 诘
    12. 诮
同笔画
    1. 㧒
    2. 泝
    3. 飠
    4. 限
    5. 㤘
    6. 抿
    7. 昗
    8. 泜
    9. 岧
    10. 爭
    11. 枡
    12. 怚
  • 意 见 反 馈
  • 联 系 我 们
  • 关 于 汉 典
  • 免 责 声 明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8859
  • WX:zdicwx
©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