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繁体部首索引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简繁

异体字

jì

ㄐㄧˋ

部首 讠

部外 3

总笔画 5

繁体 記

記 𧪄

统一码

字形分析

笔顺

基本区 U+8BB0

左右结构

45515

五笔

仓颉

郑码

四角

ynn

ivsu

syy

37717

拼音 jì

注音 ㄐㄧˋ

部首 讠 部外 3总笔画 5

基本区 8BB0笔顺 45515

常 标

记 基本解释

● 记

(記)

jì ㄐㄧˋ


  1. 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忆。~取。~性。博闻强~。
  2. 把事物写下来:~录。~功。~者。
  3.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字:游~。日~。大事~。
  4. 符号,标识(zhì):印~。标~。~号。
  5. 古时的一种公文:奏~。笺~。
  6. 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斑:胎~。
  7. 量词,指打一下:给他一~耳光。

英语 record; keep in mind, remember

德语 aufschreiben (V)​,niederschreiben (V)​,sich erinnern

法语 se souvenir de,noter,enregistrer

【漢典】

记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记

記 jì

〈动〉

(1) (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

(2) 同本义 [remember;bear in mind]

记,疏也。——《说文》

记,识也。——《广雅》

记有成。——《礼记·内则》

记间之学。——《礼记·学记》

凡所经履,莫不暗记。——《后汉书·应奉传》

常记溪亭日暮。——宋· 李清照《如梦令》

吾记天圣中。——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望中犹记。——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记混了;记错了;切记;牢记;铭记;记不清;记省(回忆,记忆);记心(记在心上,常用于叮嘱);记念(挂心;惦念);记忆(记在心里)

(3) 记载,记录 [record;write down]

记,书也。——《广雅》

宫之奇果谏,记曰。——《公羊传·僖公二年》。注:“史记也。”

受记考事。——《汉书·张敞传》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记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

览则省记。——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姚鼐记之。—— 清· 姚鼐《登泰山记》

又如:摘记(摘要记录);笔记(用笔记录);手记(亲手记录);记言(记录言论)

词性变化

◎ 记

記 jì

〈名〉

(1)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章 [note]。

如:记书(传记及诸家之书);游记;日记;杂记;摘记

(2) 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史实或事件 [chronicle]。

如:大事记;史记;记传(历史传记);记牒(史册;文字记录);记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史策的府署)

(3) 标志,记号 [mark]

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水浒传》

又如:标记;以红色为记;记色(凭据;证据)

(4) 胎记 [birthmark]

生那儿时,脊背下有一搭红记。——《警世通言》

又如:他身上有块记

(5) 古时的一种公文 [accounts]。

如:奏记;残记。又指记述或解释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十三经中的《周礼·考工记》和《礼记》

(6) 印章 [seal]

正其名,请铸铜记给之。——《宋史·职官志》

又如:戳记;图记;钤记;记室(官名。掌管章表书记文檄)

(7) 记叙文,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 [a written narration]。

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 记

記 jì

〈量〉

张开手掌迅速厉害地一击,掴 [slap]。

如:一记耳光

常用词组


记仇记得记分记分册记工记功记挂记过记号记恨记录记录记录片记名记取记认记认记实记实小说记事记述记下记性记叙记叙文记忆记忆力记忆犹新记游记载记者记住
【漢典】
【酉集上】【言】 記·康熙筆画:10 ·部外筆画:3

記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录“记”字头,请参考“記”字。)
【酉集上】【言】 記·康熙筆画:10 ·部外筆画:3

【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吏切,音冀。【說文】疏也。【徐曰】謂一一分別記之也。【博雅】識也。【釋名】紀也。【玉篇】錄也。【廣韻】志也。【書·益稷】撻以記之。【傳】使記識其過也。【禮·王制】太史典禮執𥳑記。【註】國有禮事,則豫執𥳑策,記載所當行之禮儀。【唐書·于志寧傳】左有記言之史,右有記事之官。【關尹子·五鑑篇】昔遊再到,記憶宛然。

又【博雅】書也。【前漢·蕭望之傳】待詔鄭朋奏記于蕭望之。【註】記,書也。奏記自朋始。【文心雕龍】後漢始有公府奏記,記之言志,進己志也。

又【正字通】文符也。【後漢·鍾離意傳】少爲郡督郵,時部縣亭長有受人酒禮者,府下記案考之,意封還記,太守甚賢之。

又官名。【後漢·百官志】記室令史,主上表章報書記。

又與其通。【字彙補】助語辭。【詩·王風】彼其之子。【箋】其或作記。或作己。讀聲相似。

又叶苟起切,音几。【崔琰·述初賦】望高密以亟征,戾衡門而造止。覿游夏之峩峩,聽大猷之篇記。一說本作紀,紀與止叶,譌作記。

【漢典】
【卷三】【言】

記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记”字头,请参考“記”字:)
【卷三】【言】
《說文解字》

疏也。从言己聲。居吏切

《說文解字注》

(記)疋也。疋,各本作疏,今正。疋部曰:一曰疋,記也。此疋記二字轉注也。疋,今字作疏,謂分疏而識之也。廣雅曰:註紀疏記學栞志識也。按晉唐人作註記字,註從言不從水,不與傳注字同。从言己聲。居吏切。一部。

【漢典】

记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tɕi˥˧

粤语 gei3潮州话 gi3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记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重定向至「記」。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記」 楚大師登鐘春秋早期上博十一「記」 說文‧言部「記」 「记」「记」
「記」 上鄀府簠春秋晚期集成4613
金文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异体字
記
𧪄
【漢典】

【加载评论 】 【论坛讨论】

同音字
    1. 䐀(ji4)
    2. 摖(ji4)
    3. 㥍(ji4)
    4. 继(ji4)
    5. 櫭(ji4)
    6. 驥(ji4)
    7. 际(ji4)
    8. 哜(ji4)
    9. 鰿(ji4)
    10. 鲚(ji4)
    11. 鵋(ji4)
    12. 㠱(ji4)
同部首
    1. 谟
    2. 诗
    3. 谁
    4. 话
    5. 䜥
    6. 讦
    7. 谑
    8. 诵
    9. 诒
    10. 谐
    11. 䜦
    12. 诎
同笔画
    1. 邛
    2. 击
    3. 叮
    4. 𠕊
    5. 㣔
    6. 左
    7. 夳
    8. 叏
    9. 氷
    10. 卡
    11. 𠆪
    12. 𠄦
小学古诗词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 《赠刘景文》
初中古诗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宋·李清照 《如梦令》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唐·柳宗元 《小石潭记》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宋·范仲淹 《岳阳楼记》
  • 意 见 反 馈
  • 联 系 我 们
  • 关 于 汉 典
  • 免 责 声 明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8859
  • WX:zdicwx
©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