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繁体部首索引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异体字

hǔ

ㄏㄨˇ

部首 虍

部外 2

总笔画 8

唬 𪋕 𪊖 𧇂 𧆞 𢋪 𢁺 𠪳 俿 乕 虝

统一码

字形分析

笔顺

基本区 U+864E

半包围结构

21531535

五笔

仓颉

郑码

四角

hamv|hwv

yphn

ih

21217

拼音 hǔ

注音 ㄏㄨˇ

部首 虍 部外 2总笔画 8

基本区 864E笔顺 21531535

常 通 标

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 虎

hǔ ㄏㄨˇ

  1.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口(➊喻危险境地;➋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穴(喻危险境地)。~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狼(喻凶残的人)。~头蛇尾。~踞龙盘。龙腾~跃。
  2. 勇猛、威武:~将。~势。~劲。~威。~~。~气。
  3. 古同“唬”,威吓。
  4. 古同“琥”,琥珀。

英语 tiger; brave, fierce; surname

德语 Tiger (S)​,Katze (auf der Speisekarte)​ (Ess)​,Tiger"

法语 tigre

【漢典】

虎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虎 hǔ

〈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2) 同本义 [tiger],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 Panthera tigris ),在黄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下体大部白色,无鬣,典型的体形比狮子略大

虎,山兽之君。——《说文》

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

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苛政猛于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

(3) 凡伤害物类之虫,也以虎名之 [insect]。

如:蝇虎;蝎虎

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本草纲目》

(4) 姓

词性变化

◎ 虎 hǔ

〈形〉

(1) 比喻威武勇猛 [brave]。

如:虎虎势势(形容勇猛的样子);虎豹(比喻勇猛的战士);虎旅(指勇猛的军队)

(2) 比喻残酷凶暴 [cruel]

或问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法言》

◎ 虎 hǔ

〈动〉

(1) 〈方〉∶脸色陡变而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 [suddenly turn hostile]。

如:虎视鹰瞵(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

(2) 吓唬。也作“唬” [intimidate]。

如:虎虝(吓唬;恐吓);虎唬(威吓);虎吓(犹吓唬)

(3) 另见 hù

常用词组


虎背熊腰虎贲虎彪彪虎步虎伥虎符虎骨虎骨酒虎虎虎将虎踞龙盘虎口虎口拔牙虎口余生虎狼虎落平川虎气虎生生虎视虎视眈眈虎视鹰瞵虎势虎跳峡虎头虎脑虎头牢房虎头蛇尾虎威虎穴虎牙虎崽虎掌虎踪猫迹
 

基本词义


◎ 虎 hù

另见 hǔ

常用词组


 

虎不拉
【漢典】

虎 國語辭典

虎ㄏㄨˇhǔ
名
  1. 動物名。哺乳類食肉目貓科。形似貓,全身黃褐色,具黑色條紋。性凶猛。獨居,善游泳。於夜間狩獵,以鹿、羊、豬等為食。俗稱為「老虎」。

  2. 姓。如漢代有虎旗。

形
  1. 威武勇猛。如:「虎將」、「龍兄虎弟」、「虎父無犬子」。《詩經·魯頌·泮水》:「矯矯虎臣,在泮獻馘。」《後漢書·卷八四·烈女傳·董祀妻傳》:「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

虎ㄏㄨhū
  1. 參見「馬馬虎虎 」條。

【漢典】
【申集中】【虍】 虎·康熙筆画:8 ·部外筆画:2

虎 《康熙字典》

【申集中】【虍】 虎·康熙筆画:8 ·部外筆画:2

〔古文〕𧇂虝𪊖【唐韻】火古切【集韻】【韻會】火五切,𠀤音滸。【玉篇】惡獸也。【說文】山獸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徐鉉註】象形。【易·乾卦】風從虎。【詩·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大戴禮】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述異記】虎千年,則牙蛻而角生。

又姓。【廣韻】漢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後。

又州名,唐有虎州,後避太祖諱攺武州。

又灘名。【水經注】夷水又東逕虎灘。

又山名。【吳越春秋】吳王葬閶門外,金玉精上浮爲白虎,名虎丘。

又便器名。【西京雜記】漢朝以玉爲虎子,以爲便器。

又與琥通。【吳志·裴松之註】虞翻曰:僕聞虎魄不取腐芥。 【六書正譌】象虎踞而回顧之形。 【篇海】儿rén,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誤。 【干祿字書】通作𧆞。

【漢典】
【卷五】【虎】

虎 《说文解字》

【卷五】【虎】
『說文解字』

山獸之君。从虍,虎足象人足。象形。凡虎之屬皆从虎。  虝,古文虎。𪊖,亦古文虎。呼古切

『說文解字注』

(虎)山獸之君。从虍从儿。會意。虎足象人足也。已上八字,鉉本妄改,張次立復以鉉本改鍇本,惟韵會如是,此古本之眞也。从儿,韵會作从人,此其誤已久耳。儿部曰:孔子曰在人下,故詰屈,謂人之股腳也。虎之股腳似人,故其字上虍下儿。虍謂其文,儿謂其足也。說文龜頭、𪓑頭似它頭,燕㞑似魚㞑,兔頭似㲋頭,萈足似兔足,能足、彘足似鹿足。㲋頭似兔,足似鹿。文義相同。儿有其字,故先言从儿而後言虎足象人足。篆體改作虎,則象人足之云不可通。顧氏藹吉乃疑虎下當从爪矣,今正之。凡篆虎字依𥛬體从儿為是。呼古切。五部。五部與十七部通,故左氏陽虎,論語作陽貨,非一名一字也。邢昺、孫𠁗乃有虎名貨字之說。凡虎之屬皆从虎。


(𢋪)古文虎。


(𪊖)亦古文虎。

【漢典】

虎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xu˨˩˦ 唐代读音 *xǒ日语读音 TORA韩语罗马 HO现代韩语 호越南语 hổ

客家话 [海陆腔] fu3 [东莞腔] fu3 [沙头角腔] fu3 [陆丰腔] fu3 [台湾四县腔] fu3 [客语拼音字汇] fu3 [梅县腔] fu3 [客英字典] fu3 [宝安腔] fu3粤语 fu2

近代音 曉母 魚模韻 上聲 虎小空;中古音 曉母 姥韻 上聲 虎小韻 呼古切 一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曉母 模部 ;王力系统:曉母 魚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徽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虎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虎」 甲2422合21472「虎」 師酉簋西周中期集成4288「虎」 包2.149「虎」 說文古文「虎」
「虎」 佚109合17849「虎」 師虎簋西周中期集成4316「虎」 包2.271「虎」 說文古文
「虎」 甲3017反合9273反「虎」 吳方彝蓋西周中期集成9898「」 曾8「虎」 說文‧虎部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异体字
唬
𪋕
𪊖
𧇂
𧆞
𢋪
𢁺
𠪳
俿
乕
虝
【漢典】

【加载评论 】 【论坛讨论】

同音字
    1. 鯱(hu3)
    2. 虝(hu3)
    3. 䗂(hu3)
    4. 俿(hu3)
    5. 萀(hu3)
    6. 錿(hu3)
    7. 𠇼(hu3)
    8. 许(hu3)
    9. 浒(hu3)
    10. 汻(hu3)
    11. 唬(hu3)
    12. 琥(hu3)
同部首
    1. 號
    2. 虍
    3. 䖏
    4. 虪
    5. 䖔
    6. 虞
    7. 䖓
    8. 䖙
    9. 䖖
    10. 䖛
    11. 䖉
    12. 䖗
同笔画
    1. 侂
    2. 䒯
    3. 㑐
    4. 炙
    5. 䌷
    6. 𠈜
    7. 轭
    8. 㔽
    9. 冞
    10. 肪
    11. 垆
    12. 㳓
初中古诗词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宋·范仲淹 《岳阳楼记》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
宋·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 意 见 反 馈
  • 联 系 我 们
  • 关 于 汉 典
  • 免 责 声 明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8859
  • WX:zdicwx
©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