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繁体部首索引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异体字

yù

ㄩˋ

部首 玉

部外 0

总笔画 5

王 𤣪 𥝍

统一码

字形分析

笔顺

基本区 U+7389

单一结构

11214

五笔

仓颉

郑码

四角

gyi

mgi

cs

10103

拼音 yù

注音 ㄩˋ

部首 玉 部外 0总笔画 5

基本区 7389笔顺 11214

常 通 标

玉 基本解释

● 玉

yù ㄩˋ


  1. 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石。~器。~玺(君主的玉印)。抛砖引~。金~良言。~不琢,不成器。
  2. 美,尊贵的,敬辞:~泉。~液(美酒)。~言。~姿。~照(敬称别人的照片)。~宇(①天空;②瑰丽的宫阙殿宇)。亭亭~立。金科~律。金~其外,败絮其中。
  3. 姓。

英语 jade, precious stone, gem

德语 Radikal Nr. 96 = Jade (alternativ auch 王 in anderen Zeichen benutzt)​ (S)​,Jade

法语 jade,pierre précieuse,beau,précieux,votre (Pol.)​,96e radical

【漢典】

玉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玉 yù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2) 同本义 [jade]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

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

五玉。——《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

王齐则共食玉。——《周礼·王府》

惟辟玉食。——《书·洪范》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

又如:玉情儿(玉石的质量、成色);玉墀(白玉台阶);玉阙(宝座;皇宫);玉虚(道教指玉帝的居处);玉树(指槐树);玉砚(玉石制的砚台);玉雕(玉石雕成的工艺品);玉栏(玉石制的栏杆)

(3) 泛指玉石的制品 [jade]。

如:玉尺量才(考试);玉鉴(玉镜);玉斝(玉酒器);玉辇(君后坐的车);玉笈(玉饰的书籍)

(4) 指玉制的乐器 [jade instrument]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

又如:玉徽(美玉装饰的琴);玉轸(琴上的玉制弦柱);玉振金声(演奏古乐,以钟发声,以罄收韵,集众音之大成。金指钟,玉指罄)

(5) 比喻色泽晶莹如玉之物 [sth.resembling jade]。

如:玉色瑗姿(色泽如玉,姿态万行);玉溜(目光);玉箸(玉筯。死后垂下的鼻涕);玉笋(美女的手指);玉竹(一种竹,颜色青黄相间)

(6) 比喻美德、贤才 [virtue;moral excellence;worthy person]

君子比德如玉。——《礼记》

又如:玉笋之班(人材行列。唐末朝士风貌优异有才华的人,称玉笋。得与其列者称玉笋班);玉堂金马(指翰林出身;亦指出身高贵,文武双全);玉堂(翰林院);玉音(帝王的话语)

词性变化


◎ 玉 yù

形

(1) 敬辞。多用以尊称对方的身体言行等 [your]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战国策》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白居易《长恨歌》

又如:玉文(对文字的美称);玉面(尊称人的容颜);玉札(对别人书信的敬称);玉躬(玉体);玉声(对他人言语的敬称)

(2) 形容美好 [beautiful]。

如:玉蕴辉山(周身包含着耀人的光彩);玉女(美女;仙女)

(3) 形容洁白 [pure as jade]。

如:玉魄(月华);玉屑(喻洁白的雪花);玉珥(太阳两边的云气);玉羽(洁白的羽翼)

(4) 珍贵 [valuable;precious]。

如:玉苗(珍贵的幼苗);玉编(珍贵的典籍)

常用词组


玉版宣玉帛玉成玉带玉雕玉斗玉壶玉皇玉茭玉洁玉洁冰清玉兰玉兰片玉立玉米玉米面玉米片玉盘玉佩玉器玉清宫玉容玉润玉搔头玉色玉山玉食玉石玉石俱焚玉蜀黍玉碎玉体玉兔玉玺玉言玉叶金枝玉液玉音玉宇玉簪玉札玉照
【漢典】

玉 國語辭典

玉ㄩˋyù
名
  1. 質地溫潤堅硬而有光澤的美石,呈半透明狀,一般用作裝飾品或雕刻材料。如:「青玉」、「寶玉」、「碧玉」。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
  1. 用玉做成的。如:「玉璽」、「玉簪」、「玉環」。《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玉斗一雙,欲與亞父。」

  2. 潔白、美好。如:「玉手」、「玉容」。《文選·郭璞·遊仙詩七首之二》:「靈妃顧我美,粲然啟玉齒。」《南史·卷一九·謝晦傳》:「帝目之曰:『一時頓有兩玉人耳。』」

  3. 珍貴的、精美的。如:「錦衣玉食」、「玉液瓊漿」。《文選·左思·吳都賦》:「矜其宴居,則珠服玉饌。」

  4. 尊稱他人的身體或言行。如:「玉體」、「玉照」。《文選·曹植·七啟》:「將敬滌耳,以聽玉音。」

動
  1. 培養、鍛練。《詩經·大雅·民勞》:「王欲玉女,是用大諫。」

【漢典】
【午集上】【玉】 玉·康熙筆画:5 ·部外筆画:0

玉 《康熙字典》

【午集上】【玉】 玉·康熙筆画:5 ·部外筆画:0

〔古文〕𤣪【唐韻】【正韻】魚欲切【集韻】【韻會】虞欲切,𠀤音獄。【說文】石之美者。玉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楊,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五音集韻】烈火燒之不熱者,眞玉也。【易·鼎卦】鼎玉鉉。【疏】正義曰:玉者,堅剛而有潤者也。

又【說卦】乾爲玉爲金。【疏】爲玉爲金,取其剛之淸明也。【詩·大雅】金玉其相。【禮·聘義】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淸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管子·侈靡篇】玉者,隂之隂也。【白虎通】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輕,溫不重,是以君子寶之。

又水玉,水精也。【史記·司馬相如傳】水玉磊砢。【註】水玉,水精也。

又美貌也。【公羊傳·宣十二年】是以使寡人得見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疏】言玉面者,亦美言之也。【史記·𨻰丞相世家】如冠玉耳。

又珍食曰玉食。【書·洪範】惟辟玉食。【釋文】漢書云:玉食,珍食也。

又時和曰玉燭。【爾雅·釋天】四時和謂之玉燭。【疏】言四時和氣,溫潤明照,故曰玉燭。

又地名。【左傳·哀十二年】宋鄭之閒有𨻶地焉,曰:彌作,頃丘,玉暢,嵒,戈,鍚。【註】凡六邑。

又河名。【正字通】後晉天福中,鴻臚卿張匡鄴使于闐,著行程記。言玉河在于闐城外,其源出昆山,西流一千三百里,至于闐界,疏爲三河,一白玉河,二綠玉河,三黑玉河。五六月水漲,玉隨流而至,多寡視水小大。七八月水退可取,彼人謂之撈玉。

又關名。【前漢·張騫傳】酒泉列亭鄣至玉門矣。【註】玉門關在龍勒界。

又星名。【後漢·郞顗傳】從西方天苑趨,左足入玉井。【註】參星下四小星爲玉井。

又木名。【山海經】開明北有文玉樹。【註】五釆玉樹。

又草名。【爾雅·釋草】蒙,玉女。【註】女蘿別名。

又【正字通】寒玉,竹別名。亦曰綠玉。

又鳥名。【前漢·司馬相如傳】鴐鵞屬玉。【郭註】屬玉似鴨而大,長頸,赤目,紫紺色。

又觀名。【前漢·宣帝紀】行幸萯陽宮屬玉觀。【註】晉灼曰:屬玉,水鳥,以名觀也。  又蚌名。【爾雅·釋魚·蜃小者珧註】珧,玉珧,卽小蚌。

又姓。【史記·封禪書】濟南人公玉帶。【註】公玉,姓。帶,名。【風俗通】齊濬王臣有公玉冉。

又愛也,成也。【詩·大雅】王欲玉女,是作大諫。【註】玉,寶愛之意。【張載·西銘】貧賤憂戚,庸玉女于成也。

又【廣韻】息逐切。【集韻】息六切,𠀤音肅。【廣韻】朽玉。

又琢玉工。【集韻】或作𤥔璛。

又姓。【史記·封禪書公玉帶註】索隱曰:玉又音肅。【後漢·光武紀】𨻰留太守玉况爲大司徒。【註】玉,音肅,京兆人。

又【廣韻】相玉切【集韻】須玉切,𠀤音粟。西戎國名。亦姓。

又【五音集韻】許救切,音齅。篆玉工也。

又【韻補】叶音域。【漢費鳳𥓓】體履柔和,溫其如玉,修孝友于閨門,執忠謇于王室。【易林】鈆刀攻玉,堅不可得。盡我筋力,胝繭爲疾。

又叶音龠。【易林】桑華腐蠹,衣敝如絡。女工不成,絲帛爲玉。

又叶音迂。【洞𤣥頌】韞產寶玉,叶含耀明珠。 【說文】王象三王之連,丨其貫也。【註】徐曰:王中畫近上,王三畫均。李陽冰曰:三畫正均,如貫王也。【類篇】隸始加點,以別帝王字。【六書精蘊】帝王之王,一貫三爲義。三者,天,地,人也。中畫近上,王者法天也。珠王之王,三畫相均,象連貫形。俗書不知帝王字中畫近上之義,加點于旁以別之。

 

【漢典】
【卷一】【玉】

玉 《说文解字》

【卷一】【玉】
《說文解字》

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連。丨,其貫也。凡玉之屬皆从玉。𤣪,古文玉。魚欲切〖注〗陽冰曰:三畫正均如貫玉也。〖注〗玊。

《說文解字注》

(玉)石之美有五德者。者字新補。潤澤㠯溫,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㠯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㠯遠聞,專,鍇作尃,音敷,布也。玉裁按:汲古閣毛氏刊鉉本,初作專,後改作尃,非也。管子曰:叩之其音淸摶徹遠,純而不殺。摶,古專壹字,今本作搏,葢非。此專謂專壹也。上云舒揚矣,則不必更云尃。智之方也。不撓而折,謂雖折而不撓。管子、孫卿皆作折而不墝。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忮,很也。絜之方也。絜取圜轉之義,凡度直曰度,圍度曰絜。管子、孫卿皆作廉而不劌行也。已上禮記聘義、管子水地、孫卿法行辭皆不同。象三玉之連。謂三也。丨,其貫也。貫謂如璧有紐,襍佩有組,聘圭有繫,瑬有五采絲繩,荀偃以朱絲係玉二瑴之類。凡玉之屬皆从玉。魚欲切。三部。

(𤣪)古文玉。

【漢典】

玉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jy˥˧ 唐代读音 *ngiok日语读音 TAMA韩语罗马 OK现代韩语 옥越南语 ngọc

客家话 [客英字典] ngiuk8 [陆丰腔] gniuk8 [东莞腔] ngiuk8 [海陆腔] ngiuk8 [梅县腔] niuk8 [沙头角腔] niuk8 [客语拼音字汇] ngiug6 [台湾四县腔] ngiuk8 [宝安腔] ngiuk8粤语 juk6

近代音 影母 魚模韻 入聲作去聲 玉小空;中古音 疑母 燭韻 入聲 玉小韻 魚欲切 三等 合口;心母 燭韻 入聲 粟小韻 相玉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疑母 屋部 ;王力系统:疑母 屋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玉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 隸書 楷書 楷書 楷書
「玉」甲3642合33233 「玉」亞屮鳥乍且丁簋商代晚期集成3940 「玉」包2.3 「玉」睡.法140 「玉」說文古文 「玉」睡虎地簡39.140     「玉」
「玉」京津1032合11364   「玉」望1.54   「玉」說文‧玉部 「玉」老子甲107      
「玉」乙7799合6653         「玉」西陲簡40.3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隸書 傳抄古文字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异体字
王
𤣪
𥝍
【漢典】

【加载评论 】 【论坛讨论】

同音字
    1. 鐭(yu4)
    2. 峪(yu4)
    3. 㮋(yu4)
    4. 喻(yu4)
    5. 妪(yu4)
    6. 鳿(yu4)
    7. 鴥(yu4)
    8. 欥(yu4)
    9. 緎(yu4)
    10. 昱(yu4)
    11. 䵫(yu4)
    12. 禦(yu4)
同部首
    1. 琧
    2. 璗
    3. 琞
    4. 玺
    5. 璽
    6. 瓕
    7. 瑩
    8. 璧
    9. 璺
    10. 玊
    11. 瑿
    12. 瑬
同笔画
    1. 㓜
    2. 扐
    3. 𠂟
    4. 邜
    5. 疋
    6. 㓚
    7. 屶
    8. 冊
    9. 白
    10. 母
    11. 击
    12. 䍏
小学古诗词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古朗月行》(节选)
教之道,贵以专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三字经》(节选)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唐·贺知章 《咏柳》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唐·皮日休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初中古诗词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唐·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唐·李贺 《雁门太守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其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宋·苏轼 《水调歌头》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明·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先秦·左丘明 《曹刿论战》
  • 意 见 反 馈
  • 联 系 我 们
  • 关 于 汉 典
  • 免 责 声 明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8859
  • WX:zdicwx
©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