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繁体部首索引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异体字

bā

ㄅㄚ

部首 八

部外 0

总笔画 2

捌 丷

统一码

字形分析

笔顺

基本区 U+516B

单一结构

34

五笔

仓颉

郑码

四角

wty

ho

oa

80000

拼音 bā

注音 ㄅㄚ

部首 八 部外 0总笔画 2

统一码 516B笔顺 34

常 通 标

八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 八

bā ㄅㄚˉ

     ◎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面玲珑。~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英语 eight; all around, all sides

德语 Radikal Nr. 12 = acht (8)​ (Sprachw)​,acht (8)​ (Num)

法语 huit,8

© 汉典

八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八 bā

〈动〉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part;leave each other]

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说文》。段玉裁注:“今 江、 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

词性变化

◎ 八 bā

[数]

(1) 七加一的和 [eight]

八,数也。——《玉篇》

陈馈八簋。——《诗·小雅·伐木》

地理以八制。——《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

八者,维纲也。——《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

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左传·襄公九年》

八眉者,如八字。——《尚书大传》

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

八音克谐。——《书·舜典》

秦王复击 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八世。——《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

(2) 又如: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的质材所制);八拜(古代世交子弟对长辈的礼节,后世将异姓结为兄弟亦称八拜)

(3) 常表次第,即第八 [the eighth (8th)]

八月在宇。——《诗·豳风·七月》

(4) 又如:八世;八年

常用词组


八拜之交八宝菜八宝饭八宝山八宝箱八倍八辈子八边形八表八不挨八成八成,八成儿八德八斗才八方八方呼应八分八竿子打不着八哥八股八卦八卦掌八卦阵八行书八行纸八荒八级工八级工资制八角八节八九不离十八路军八面锋八面光,八面见光八面玲珑八面山八面威风八旗八十千八抬大轿八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桌八月节八字八字步,八字步儿八字胡,八字胡儿八字脚八字没见一撇,八字没一撇八字眉八字帖儿
© 汉典

八 國語辭典

八ㄅㄚbā
名
  1. 介于七与九之间的自然数。如:「六、七、八、九……」。大写作「捌」,阿拉伯数字作「8」。

  2. 姓。如汉代有西域人八滑。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
  1. 表示数量是八的。如:「八字」、「八方」。

副
  1. 形容多数或多方面。如:「四通八达」。

  1. (「八」字口语连用在去声字前读成阳平,如:「八号」、「八拜」。)​

© 汉典
【子集下】【八】 八·康熙筆画:2 ·部外筆画:0

八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八】 八·康熙筆画:2 ·部外筆画:0

【唐韻】博拔切【集韻】【韻會】【正韻】布拔切,𠀤音捌。【說文】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徐曰】數之八,兩兩相背,是別也。少隂數,木數也。【玉篇】數也。

又【集韻】補內切,音背。【趙古則六書本義】八,音背,分異也,象分開相八形,轉爲布拔切,少隂數也。

又【韻補】叶筆別切,音䇷。【張衡·舞賦】聲變諧集,應激成節。度終復位,以授二八。

又【韻補】叶必益切,音璧。【張衡·西京賦】叉簇之所攙捔,徒搏之所撞㧙。白日未及移𠷳,巳獮其什七八。

又八八。【通雅】八八,外國語稱巴巴。【唐書·李懷光傳】德宗,以懷光外孫燕八八爲後。

© 汉典
【卷二】【八】

八 《说文解字》

【卷二】【八】
『說文解字』

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凡八之屬皆从八。博拔切

『說文解字注』

(八)別也。此以雙聲㬪韵說其義。今江浙俗語以物與人謂之八。與人則分別矣。象分別相背之形。凡八之屬皆从八。博拔切。古音在十一部。

© 汉典

八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pɑ˥ 唐代读音 *bat bat日语读音 YATSU YATABI韩语罗马 PHAL现代韩语 팔越南语 bát

客家话 [陆丰腔] bat7 [沙头角腔] bat7 [海陆腔] bat7 [客英字典] bat7 [台湾四县腔] bat7 [梅县腔] bat7 [宝安腔] bat7 [客语拼音字汇] bad5 [东莞腔] bat7粤语 baat3潮州话 boih4 (poih)

近代音 幫母 家麻韻 入聲作上聲 八小空;中古音 幫母 黠韻 入聲 八小韻 博拔切 二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幫母 屑部 ;王力系统:幫母 質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汉典

八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八」 甲297「八」 夨令方彝西周早期集成9901「八」 帛乙2.31「八」 說文‧八部「八」 睡.秦3「八」
「八」 前7.29.4合143「八」 𨟭侯少子簋春秋晚期集成4152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异体字
捌
丷
© 汉典

【加载评论 】 【论坛讨论】

同音字
    1. 釟(ba1)
    2. 岜(ba1)
    3. 捌(ba1)
    4. 粑(ba1)
    5. 哵(ba1)
    6. 疤(ba1)
    7. 芭(ba1)
    8. 柭(ba1)
    9. 丷(ba1)
    10. 羓(ba1)
    11. 仈(ba1)
    12. 扷(ba1)
同部首
    1. 羨
    2. 𠔻
    3. 兮
    4. 𠔬
    5. 羗
    6. 𠔖
    7. 𠔗
    8. 𠔕
    9. 𠔥
    10. 𠔷
    11. 𠔝
    12. 兵
同笔画
    1. 几
    2. 𠃐
    3. 𠂇
    4. 龴
    5. 𠘨
    6. 㐅
    7. 十
    8. 𠘧
    9. 乃
    10. 丂
    11. 刁
    12. 𠄍
小学古诗词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宋·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初中古诗词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
宋·欧阳修 《卖油翁》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魏晋·曹植 《梁甫行》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明·魏学洢 《核舟记》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明·魏学洢 《核舟记》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明·魏学洢 《核舟记》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唐·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意 见 反 馈
  • 联 系 我 们
  • 关 于 汉 典
  • 免 责 声 明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8859
  • WX:zdicwx
©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