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条目
条目条目汉字词语成语
字典汉字拆分拼音笔顺五笔编码仓颉编码四角号码UNICODE
导航
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当前位置: 通识  >  汉文化  >  開卷有益  > 正文

汉字的理据

李大遂

简介:李大遂,北京密云人,文学硕士。1967年从教,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学术研究以汉语文字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为主。曾任北大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选修课教研室主任数年。曾受聘为国家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考评组专家。曾赴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文系、美国狄根森学院东亚系任教。

 

汉字的理据的界定
 
汉字是理性的文字,其构形、表示意义、表示读音都是有依据的,至少在造字初期是这样。汉字的理据,就是汉字构形、读音、意义的依据或道理。也就是ー个字之所以有某种写法,读某个音或某些音,表某个义或某些义的依据或道理。汉字的理据体现在形、音、义三个方面,可分为构形理据、读音理据、意义理据。例如:我们根据古文字“”的字形,知道“山”是通过描摹山峰的样子造出来的,表示的是由土石构成的山峰这个意义。又如:我们从“鲤”的字形结构可以判断“鲤”的读音是lǐ,意义与鱼有关。
 
由于在汉字形、音、义三要素中,有表里之分,形为表,音、义为里,其中义为终极之里。字形的理据一般是显性的,字音、字义的理据是隐性的。就文字性质说,古代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主要特点是以形表义,因此,那时的汉字的理据主要指构形理据和意义理据,也有部分汉字有读音理据。近现代汉字是意音文字,主要特点是以偏旁表音表义。因此,就近现代汉字而言,汉字的理据,主要指汉字读音理据和意义理据。
 
汉字的理据是经许慎《说文解字》的归纳揭示而凸显的。今天我们要考察一个字的理据,首先依据的最权威的文献,还是《说文解字》。随着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不断发现和汉字研究的深入,今天我们在学术上对汉字理据的认识更科学更深入了。
 
我们也应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语音的演变、字体的演变、假借的应用、形体简化等原因,汉字理据已有相当程度的缺失。有个别字的理据失传了,少数字记载下来的理据可能与本来的理据有误差,少数字的理据发生了变异。给汉字教学造成了困难。更值得重视和警惕的是,现在,这种理据缺失还在加剧。其主要表现是:部件分析法普遍使用,客观上使相当大一部分偏旁的表义功能或表音功能化为乌有;俗文字学说解泛滥,使汉字理据说解沦为儿戏。长此以往,后人将很少有人知道汉字理据是什么。
 
汉字理据的由来
 
汉字的理据是怎么来的呢?从根本上说,汉字的理据是以仓颉为首的无数造字者设定的。每个汉字具有什么样的理据,取决于造字者采用的造字方法。造字法不同,造出来的字理据就不同。
 
在汉字的早期阶段,主要是象形、指事、会意三种方法所造的字,这三类字没有表音成分,其理据主要体现在形义方面,即只有构形理据和意义理据。象形字是据物构形表义,如:“(木)”、“(鱼)'‘。指事字用两个符号构形表义或在象形字基础上添加指事符号构形表义,如:“(二)”、“(刃)”。会意字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物象放在一起构形表义,如:“(林)”、“(休)”。汉字发展到转注、形声阶段,开始出现表音成分,即转注字(会意兼形声或形声兼会意字)、形声字有了读音理据。转注字半边表义半边表义兼表音,如:转注字“婚”的偏旁“女”表义,“昏”表义兼表音。形声字半边表义半边表音,如:形声字“洋”的偏旁“氵(水)”表义,“羊”表音。由于转注、形声两类合体字都有表音成分,就使汉字的理据性从形、义两方面扩展到形、音、义三方面。
 
在小篆(包括小篆)以前的古文字时期,以形表义是汉字理据的主要特点。在小篆以后的近现代汉字时期,以偏旁表示合体字读音、意义是汉字理据的主要特点。在隶变的冲击,汉字从根本上消除了象形性,汉字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汉字体系由表意文字转变为意音文字。在隶变楷化后的近现代汉字中,以象形、指事方法造出来的独体字,因象形性消失,其构形理据也大体消失,往往要釆取溯源方法オ能发现它们的构形理据,一个没有学习过汉字的人,很难根据字形判断出“日”表示的是太阳,“月”表示的是月亮。以会意、转注、形声方法造出来的合体字,虽失去象形性,却仍能通过构字偏旁表义,如:会意字“明”的偏旁“日”、“月”都表义;转注字“洲”的偏旁“氵(水)”表义,“州”表义兼表音;形声字“湖”的偏旁“氵(水)”表义,“胡”表音。
​
繁体字有理据,大部分简化字也有理据,简化字的理据是造简化字的人们设定的。例如:《说文解字•心部》:“懼,恐也,从心,瞿声”。显然,造“懼”字的人让“忄(心)”表义,让“瞿”表音。那么,造简体字“惧”的人,应该是有感于“懼”的表音偏旁“瞿”繁难罕用且表音不准,于是另造“惧”字,让“忄(心)”表义,让“具”表音。归纳历史上的汉字简化方法,大体有行草书楷化、采用古字、更换偏旁、局部刪改、同音音近或异音代替、另造新字和简化偏旁类推等七种。其中更换偏旁、另造新字(指抛开原字字形而造新字)和简化偏旁类推三类是理据性最强的。其他除同音、音近或异音代替简化字外,行草书楷化、采用古字、局部刪改三类简化字也有大约一半尚有一定理据。
 
汉字理据的存续状况
 
汉字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古代汉字构形理据比较强,近现代汉字构形理据比较弱。现代汉字读音、意义的理据,因语音演变、字义发展,已不像造字之初那么明显,规律性那么强。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用字的理据有多少?现代常用汉字的理据还有多少?根据本书第四章附录一《现代常用汉字文字学分类表》显示的数据,我们作了两个统计表(见[表1]和[表2]),可以从中看出对外汉语教学用字和现代汉语常用字理据存续状况。

​

从[表1]可以看出或计算出:在HSK(《汉字等级大纲》所收2906个常用字中,独体字266个,占大纲总字数的9.15%;合体字2640字,占大纲总字数的90.85%。在独体字中,有理据独体字(象形字+指事字)224个,占大纲字总数的7.71%;无理据独体字(独体符号字)42个,占大纲总字数的1.45%。在合体字中,有理据合体字(会意字+转注字+形声字+义系半符号字+音系半符号字)2573个,占大纲总字数的88.54%,无理据合体符号字67个,占大纲总字数的2.31%。在有理据合体字中,含有表音偏旁的合体字(转注字+形声字+音系半符号字)2076字,占大纲总数字的71.44%,含有表义偏旁的合体字(会意字+转注字+形声字+义系半符号字)2545字,占《大纲》字总数的87.58%。总体计算,在大纲所收汉字中,有理据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转注字+形声字+义系半符号字+音系半符号字)2797个,占大纲总字数的96.25%;无理据汉字(独体符号字+合体符号字)109个,占大纲总字数的3.75%。
 
如果把考察的汉字扩大到《汉字等级大纲》和《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所收全部常用汉字,有理据字的比例还会略有提高。

通过[表2]可以看出或计算出:HSK《汉字等级大纲》和《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共收独体字280个,占现代常用字的7.92%。其中有理据独体字(象形字+指事字)238字,占现代常用字的6.73%;无理据独体字(独体符号字)42个,占大纲总字数的1.19%。HSK《汉字等级大纲》和《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共收合体字3256个,占现代常用字的92.08%。其中有理据合体字(会意字+转注字+形声字+义系半符号字+音系半符号字)3186个,占现代常用字的90.10%;无理据合体字(合体符号字)70个,占现代常用字的1.98%。在有理据合体字中,含有表音偏旁的合体字(转注字+形声字+音系半符号字)2632字,占现代常用字的74.43%;含有表义偏旁的合体字(会意字+转注字+形声字+义系半符号字)3156字,占现代常用字的89.25%。总体计算,现代常用汉字中有理据字总数为3424个,占常用汉字的96.83%。而无理据常用字(独体符号字+合体符号字)的总数为112个,占现代常用字的3.17%。也就是说,只有大约3%的常用汉字是无理据可言的。
 
也许有人提出,象形字和指事字一般需要借助溯源手段方可窥见其理据,音系半符号字和义系半符号字理据偏缺不全。我们不妨将这些字视为半理据字,将它们所占比例数据减半。从数据统计表可知,常用象形字、指事字、音系半符号字、义系半符号字总计482字,占常用汉字的13.63%,减半以后的比例是6.82%。即使如此,有理据汉字在现代常用汉字中的比例仍占90.01%。
 
可见,至今90%以上的常用汉字是有理据可讲的,凡有表义偏旁的合体字字义都与表义偏旁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凡有表音偏旁的合体字字音都与表音偏旁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可给我们利用理据推展汉字教学以足够的信心。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没有考虑表音率(度)和表义率(度)的问题,而是注意有理据字在常用汉字中的比例。原因是目前还没有完全令人满意的表音率(度)和表义率(度)考察计算方法,而且对指导汉字理据教学意义不大。不管表音率(度)和表义率(度)高低,我们在推展合体汉字教学的时候,都要利用表音偏旁读音信息和表义偏旁的意义信息。高的话,我们会得心应手;低的话,也许更显得珍贵。有一点就利用一点,利用一点,教学的困难就小一点。
 
汉字理据研究的意义
 
汉字理据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其一,汉字理据特别是合体汉字读音、意义理据,是汉字读音、意义系统性所由形成的主要因素。清楚了解汉字的理据,才能正确认识汉字这个文字系统。其二,汉字理据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史研究的宝贵资源。汉字理据是汉字文化的核心内容,离开汉字理据去研究汉字文化,要单薄得多苍白得多。其三,汉字理据在汉字教学方面有极高价值。一方面,利用理据可提高单字教学的效率,减轻汉字学习难度。另一方面,利用理据可以迅速提高学习者系统掌握汉字的能力。刘又辛曾指出:“过去的汉字教学,基本上采取了死记硬背的办法,把汉字一律当作无理性的符号”。他认为:“汉字绝大多数都是有理性的文字。只要教师懂得一点文字学,便可使汉字教学发生新变化”。
 
①1992年原版和2001年修订本《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都标注收字2905字。但两个版本《汉字等级大纲》中,《按级别排列的汉字等级大纲•丁级字附录》都有“埔”无“浦”,《按音序排列的汉字等级大纲•附录》都有“浦”无“埔”,只能视为“浦”、“埔”兼收。故HSK《汉字等级大纲》实际收字2906字。

 

——摘自 李大遂 《简明实用汉字学》

购买本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汉典:zdic.net

阅读原文

【加载评论 】

细说汉字:斤
这是“运斤(斧子)成风”的“斤”字。甲骨文①的上部是横刃朝左、下部有一条曲柄的大斧头,可见这是一个像斧子形状的象形字。所以在上古“斤”就是大斧,是一种武器。金文②是刃朝右的两把大斧子。到了小篆③虽然形体很美观,但却不像斧子了。楷书④则完全走样了。
查看完整内容
[04-09]
“王”字内涵的变迁
先秦时期说到“三皇”、“五帝”的时候,交叉的情况十分常见,有时说黄帝是“三皇”之一,有时又说黄帝是“五帝”之一,反正意思差不多,就混着随意用。
查看完整内容
[12-16]
  • 粤ICP备10071303号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