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条目
导航
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当前位置: 通识  >  汉文化  >  開卷有益  > 正文

鸟夷发明文字

吴锐

作者简介:吴锐,1967年生,199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是中国上古史、中国思想史。代表作有专著《中国思想的起源》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和《神守传统与道教起源》(台湾三民书局,2008年9)等,汇编著作《古史考》九卷(任执行编辑,海南出版社,2003年),主编《中国古典学》。从1991年至2012年发表《仪征刘氏春秋学研究》、《甲骨文金文“‘天’字族群”假说》、《“禹是一条虫”再研究》、《试论中国古典学和四夷古典学》等论文60多篇。

 

一、太皞、少皞与文字发明传说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子鱼曰:“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暤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风即凤,是以鸟图腾而得姓。大暤即太暤,又作太昊。在西汉末年的古史系统里,大皞即伏羲。东汉末荀悦《汉纪·高祖皇帝纪》卷一记载了汉初从木德,其后张苍谓汉为水德,而贾谊、公孙弘主张土德。及至刘向父子:
 
乃推五行之运,以子承母,始自伏羲;以迄于汉,宜为火德。其序之也,以为《易》称“帝出乎《震》”,故太暤始出乎《震》,为木德,号曰伏羲氏。
 
这是班固在《汉书·律历志》中的转述。可见在东汉人心目中,创造这个新的历史系统的人是刘向父子,刘向父子所持的理由是《易传》上的“帝出乎《震》”。又,《汉书·五行志》:
 
《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雒出书,圣人则之”。刘歆以为虙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
 
《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第一位就是太昊帝宓牺氏,列为上上圣人。宓牺即伏羲。伏羲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是说他发明八卦。《周易大传·系辞下》说: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这一说法远比刘歆所谓伏羲受河图而画八卦平实。王献唐先生考证,伏羲一族,原处东方齐、鲁一带,以渔业为其主要生活,游猎副之。八卦是由阴爻阳爻的简单叠加,也比文字简单。《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春秋内事》说黄帝以风后为师,风后擅长伏羲之道,故推演阴阳之事。风后应理解为风姓部落的首领,伏羲也是风姓,均属于鸟夷族的分支。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开头这样追溯文字的起源: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这段话充满英雄史观,但鸟夷族由发明八卦到发明文字是顺理成章的。
 
前面已经讨论到,少昊最常见的名字是挚,也作“契”,东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直接说少皞“是始作书契”。太皞、少皞是鸟夷族,已见于本书第五章。有关太皞、少皞与文字发明的传说,暗示鸟夷族是文字的发明者。
 
二、从契之名看文字的发明

 

商族的始祖契,《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作“卨”。《说文解字·厹部》:“,虫也。从撢,象形,读与偰同。”《说文解字·亻部》:“偰,高辛氏之子,尧司徒,殷之先,从人,契声。”是殷人先祖之名有契、偰、卨三种写法。
 
《说文解字·大部》:“契,大约也。从大从拽。《易》曰‘圣人易之一书契’。”关于书,《说文解字·聿部》:“书,箸也。从聿,者声。”这里的“箸”并不是筷子,而是今天所说的著作的著。《说文解字叙》:“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段玉裁注解这句话,力辩著作之着应该作“箸”,他说:
 
箸,各本作著,今正从竹。此字古只作“者”。“者”者,别事词也。别之则其事昭焯,故曰者明,而俗改为着明。别之则词与事相黏连軵丽,故引申为直略切之附者、张略切之衣者,而俗亦皆作附著、衣著。或云《说文》无“著”,改为“箸”,皆未得其原也。“者于竹帛”,附着而着明之于竹帛也。
 
由“书契”一词推知,契的本意就是刻划,流传至今的甲骨文就是刻划而成的。《荀子·劝学》“锲而不舍”一词至今仍然活在人们的口头上。《尔雅·释诂》:“契、灭、殄,絶也。”契有断絶的意思,也是从契刻的意思引申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书”又音“商”。臧克和引《万姓统谱·鱼韵》:“书,商音。尚书,官名,以官为氏。”认为“书”作为标识字的姓氏之是从出就是“尚书”,是“书”又音“商”,商、苍音近。而且“书”属鱼部,“苍”、“商”皆系阳部,得以阴阳对转。也许正是由于“书”可读作“商”,最终使“书契”合成为一词。因为“商”原本有“契刻”之义,见《类篇》:“商,刻也。”因此,“商”作为古代部族姓氏,与其始祖名“契”意义相应相合。“苍颉”即“书契”之语转,“苍颉”是反映民族“集体思维表象”的一个“集合概念”,不能将苍颉认定为一书家,进而坐实为一史官。
 
这样看来,由商族先祖契之名,也可以看出文字是商族发明的。也许商族将这一伟大的发明推给他们的先祖契,意为发明契刻文字的人。
 
那么如何解释从虫的卨字呢?甲骨文有“虫”字,也有“抬”,还有从虫的蜀、蚩、虹、风、蛊诸字。商族先祖卨之名从虫,也许是表现由玄鸟而生的奇迹。虫为动物总名,鸟也可以归类在虫里。
 
三、殷族王室的甲骨文
 
自1899年山东福山人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并加以收藏,到中央研究院发掘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引导了中国的考古发掘,殷墟成为了锻炼中国考古学家的基地。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年代,对甲骨文的研究也没有中断。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还编纂了《甲骨文合集》十三巨册,成为研究甲骨文的标准资料。
 
甲骨文几乎都是占卜的记録,因而又称卜辞。先将甲骨整治,在反面钻凿,火灼钻凿,正面出现裂纹卜兆,贞人据此判断吉凶。将占问吉凶和应验结果刻在甲骨上,就是流传后世的甲骨文。传世的甲骨文都来自殷墟,殷墟是商族的首都。即使认为殷墟不是首都的学者,也认为它是王室的祭祀区。中央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都在殷墟进行过考古发掘,也都发掘到了甲骨文。2003年,在山东省济南市东郊大辛庄遗址,发现了商代卜甲及甲骨文,其书体、文例与殷墟甲骨文基本一致。1977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一座西周建筑遗址的窖穴内,出土了甲骨17120多片,其中带字卜甲约300片,学术界称为“周原甲骨”。周原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岐山、扶风两县之间,是周族的发祥地。2003年以来,在陕西岐山县城北的周公庙遗址,出土了10000多片西周甲骨,其中可辨识的文字近2600个。西周甲骨与殷墟甲骨的风格一脉相承,确凿无疑地说明是受了商文化的影响。
 
甲骨文单字有3000多个,能够释读认识的有1000多个。3000多个单字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从秦朝到西汉汉武帝时,小篆只有3300字,这个数字和甲骨文的单字相等。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是对于某一事项的占卜缘起和应验结果,内容单一。商代青铜器铭文有四十多字的,如四祀邲其卣(《商周金文録遗》275),完整记述铸造这件青铜器的缘由。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多达500字左右,充满了政治说教,相当于一篇《尚书》。
 
东亚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因文字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而得名,这是从材质上说;如果从发明权来说,应该称为“商字”或“殷字”。周族虽然征服了殷族,建立西周(公元前1027—公元前771年),但不得不承认“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商字”或“殷字”必然是用来记録殷族(也即商族)的语言,才能够变成殷族的典册。后世所谓“汉字”与“殷字”一脉相承,可见“汉字”絶非汉族的发明。殷语在春秋时发展为“雅言”,因为在各国通行,被尊奉为“雅”,起着类似今天中国的普通话的交流。日本、朝鲜和中国的交往,也采用殷字和“雅言”。殷字和“雅言”成为沟通东亚的纽带。鸟夷族的商族发明了文字,意义非同小可。
 
秦始皇消灭中国、四夷,“书同文”,对“殷字”进行了大整顿,秦族也是鸟夷族。此后至今的中国版图框架,也由鸟夷族的秦朝奠定。
 
如果把版图比作硬件,把语言文字比作软件,东亚文明的硬件、软件都是由鸟夷族系支撑着的。
 
 

——摘自 吴锐 《中国上古的帝系构造》

购买本书请点阅读原文
 


汉典:zdic.net

阅读原文

【加载评论 】

  • 粤ICP备10071303号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