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条目
导航
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当前位置: 通识  >  汉文化  >  開卷有益  > 正文

甲骨书风

童超

作者简介:童超,1938年生于江苏徐州,祖籍浙江绍兴。196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64年四川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2016年9月病逝于北京。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系主任,以及中国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秦文研究会会长等职,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期刊审读专家。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表彰"为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荣誉证书。撰写或合著的主要学术成果有:《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一卷)、《中国古代军制史》、《中国军事制度史·后勤制度卷》、《中国农民战争史·魏晋南北朝卷》、《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以及“中国大历史”(系列丛书)《看得见的中国史》等。

 

甲骨文是商代的一种占卜祭祀文字,之所以把这些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之上,是因为古人认为龟能通神。灵龟为中国古代守护四方的四神之一,即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北方之神玄武就是灵龟的化身。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很多事情都不能得到合理解释,于是古人就制造出一套原始宗教系统。有什么事都靠占卜来决定,要通过灵媒来沟通人神,通晓天意。从远古的三皇五帝,到近代帝王,每决定重大之事都得进行占卜,商人更是迷信得不得了。商人信鬼,天天卜,遇事卜,大事小事都要卜,他们一般把龟壳取来,用枣核形的凿将龟壳打几个眼,然后拿火在打的眼上一烧,烧得甲骨出现了裂纹,巫师们根据这些裂纹解释占卜的结果。因为他们不管什么事都要占卜,所以留下很多占卜记录,这些卜辞用青铜刀或玉刀刻在甲骨之上,就是今天所看到的甲骨文。

1899年,当第一片殷墟甲骨被确定是先民契刻的文字时,世界为之震惊。到目前为止,一共发现了15万片甲骨(虽然这一数字学者们还有争议)。如果按字进行统计,现在发现的甲骨文大约有4000多个单字。但经学者们考证研究,一致公认的也就有1000多字。虽然仅有1000多字,但是读通基本的甲骨文片子已经可以了。因为剩下不认识的字,也可能是地名,也可能是人名,跟现代字已经失去了任何联系,也就不好考证了。所以利用这十几万片甲骨,学者们已经能大体解读有关商代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要内容,为揭开商代后期从盘庚迁殷到商代灭亡的史实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宰丰骨匕刻辞·商
这是刻于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的一块记事肋骨,一面刻有文字,记载帝辛将猎获的犀牛赏赐宰丰之事,另一面刻兽面、蝉纹和虺龙纹,并嵌有绿松石。

甲骨文字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的形体兼备的文字,它从一开始就有美的要求。郭沫若在《殷契粹编》序言中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美。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者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固亦间有草率急就者,多见于廪辛康丁之世,然虽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一格。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笔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耶?……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从郭沫若所说,我们知道甲骨文错综变化,大小不一,已具备了均衡、对称、稳定等特点,已经在用笔、结字、章法等方面为书法艺术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是中国书法艺术迈出的第一步。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
此骨长32.2厘米,宽19.8厘米。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武丁石器的一块牛胛骨版记事刻辞。骨版巨大完整,正面刻辞百余字,背面刻辞五十余字,合计百六十余字。字内填朱,色彩鲜明,是关于商代社会生活和天文气象方面的重要史料,更是精美的书法作品。

甲骨文早期以象形字居多,晚期形声字逐渐增加。其偏旁并不固定,结构多为相向型,重心稳定,这个基本构字规律,形成了后世篆书系列文字的结体原则。

甲骨文大部分是用刀契刻成的,也有少量用毛笔书写而成。契刻的甲骨文有直接契刻的,也有用毛笔书写后再契刻的。契刻文字用刀而不是用笔,所以笔画多为直线,即使有曲线也多是由短的直线棱刻而成的。这种以刀代笔的书写方法,造就了甲骨文犀利、瘦硬、坚实、挺拔的艺术效果。而用毛笔书写的文字,其运笔已经掌握了清徐缓急,回锋收笔起落自如;所书线条有粗有细,转折自然,含蓄有力,和契刻文字粗细均等的线条形成了鲜明对照。

大型涂朱牛骨刻辞·商
牛骨正反面刻满了长篇卜辞,字口内涂朱,内容是关于北方部族入侵,王命诸侯、田猎和天象等。

甲骨文由卜者刻于甲骨之上,书写卜辞的卜者可以说是当时的书法家和篆刻家。盘庚、小辛、小乙时期的书法家喜欢用尖而短的斜笔,写出的字很纤细,用笔十分拘谨,字的构造也十分古朴。武丁时期由于国势昌盛,甲骨文书法艺术也走向了繁荣与鼎盛。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以单刀侧锋和曲画居多,契刻刚劲有力,书法家们喜欢写大字,但其所书笔势婉转,错落有致,书风壮丽宏放。祖庚、祖甲时期由于国泰民安,革新庶政,一改武丁时期豪放的书风,书风变得趋于严整。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笔画平行对称、字体大小一致,字与字之间间距均匀,行款整齐规则,可以说中国书法艺术基本的用笔技法已经在这一时期固定下来。廪辛、康丁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这使得书法家们有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这一时期的书风又变得自由开放,灵活多变。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独辟蹊径,书法家们随意而为,用笔下的线条表达着自己丰富的感情。武乙、文丁时期的书法家又十分重视书写大字。这一时期的甲骨文契刻粗犷,气势逼人。帝乙、帝辛时期的书风又归于工整、端庄,显得分外威严。这一时期对于甲骨文的字体大小,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间距以及所使用的甲骨都有严格的控制,所以书法家们再也不能随意发挥,书风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度统一的境界。

——摘自 童超 《看得见的中国史·商》

购买本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汉典:zdic.net

阅读原文

【加载评论 】

  • 粤ICP备10071303号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