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条目
导航
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当前位置: 通识  >  汉文化  >  開卷有益  > 正文

杜甫《石壕吏》诗意赏析

黄岳洲

​作者简介:黄岳洲,1928年生,江苏扬州人。教授。苏州教育学院学术顾问、中文系教授。厅级待遇离休干部。1942年9月即参加革命,在新四军干部学校(即第二中学)学习兼部分缮写工作,后来任解放区小学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政府教育行政工作,中学教师,大学教授。系当代国内外知名的语言学家,主要研究音韵字、文字字、训诂学和修辞学,有语言学专著六本;古典文学评论和鉴赏家,主编《中华文学鉴赏宝库》等;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家,主编大学、中学教学参考书等一百三十本。

 

 
●①老翁逾墙走,|②老妇出门看。
 
1)并列复句。2)“逾”在“逃”的意思上古音义同“越”、“跳”、“逃”,同源词。“走”,“趋”的同源词。这里是“飞墙走壁”的“走”,亦即“快跑”。现在河北方言还称“流星”为“走星”。“出门看”,有的版本作“出看门”,看来文字不相同,其实意思未变,即老妇人急着去应付公差捉人。有人认为“岀门看”是观外,“出看门”是“守家”,这种区分似可不必。还有人认为“出门看”不能协上文“村”(“魂”部)、“人”(“真”部)的韵,因为“看”属“寒”部;如果是“出看门”,“门”在“魂”部,就可以跟“真”部相协。按:“门”在“寒”部,严可均《说文声类•元类》里就有“寒”部,《真类》里又分明指出“‘真'可通‘元'”。不必把“出门看”改成“出看门”。这句译成现代汉语是:“公公翻过墙头逃跑了,婆婆走到门前看望着。”
 
●①吏呼一何怒,|②妇啼一何苦!
 
1)对比复句。对比复句形式上相似相等,内容上强劲有力。2)“吏”,甲骨文是“史”加上指事符号,古音义同“使”。《说文》:“吏,治人者也”“吏”近似于现在所说“小公务员”。“呼”,古音义同“喊”、“叫”、“号”,同源词。“一何”是“多么”或者是“竟至于那么”的意思,副词,说明“怒”和“苦”的程度。“一何怒”、“一何苦”又补充说明“呼”和“啼”的程度。“一何”、“多么”这类副词都是借用疑问来表达感叹和夸张的语气,所以句末用感叹号。“何”是疑问代词,也常常用来表示感叹;有时前面加个“一”字(或作“壹”),带些夸张语气,因为“一”字有“突然如何”的意思,如果把“一”字轻看,就是为的调整音节完足字数;下例有单用“何”字的,也有用“一何”的;如:“两鬟何窈窕!”(《羽林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明月何皎皎》)“使君一何愚!”(《陌上桑》)“拔剑割肉,壹何壮也!”(《汉书•东方朔传》)“窈窕”、“皎皎”是双音词,用“何”字组成五言;“悲”、“愚”是单音词,用“一何”组成五言。“一”、“何”还可能是双声同义而复用,都是句中语气副词。《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裴学海《经传释词正误》:“一何,何也。”还有单用“一”字表示“一何”义的,如《淮南子•说林训》:“而又况一不信者乎?”这句译成现代汉语是:“公差咆哮着是多么怕人啊,妇人啼哭着又是多么悲痛啊!”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1)包孕句。主语作者因自述省。冒号一直管到下文“犹得备晨炊”,不只管到“三男邺城戍”,尽管“戍”的后面是句号。又由于是间接叙述,从“三男”到“备晨炊”就不加引号。2)“前”是“走到前面”,文言常用“前”、“后”、“上”、“下”这类表示方位的词儿作为动词加处所词的记号,实际上等于一个动宾词组。“致”的本义是送到,如“致函”;或作“表达”义。“致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表达话语”。“致词”多见于两汉乐府,如:“罗敷前致词”(《陌上桑》),跟现代汉语相比,文言只是一般表示“给话”,现代却有严肃色彩,如“领导致词”、“来宾致词”。“三男”是“三个儿子”,“三”是基数,不是序数(下句的“二”同)。“戍(shù)《说文》:“守边也,从‘人'持‘戈’。”这里正是用的本义,现代汉语还有双音词“卫戍”。“戍”不能独立运用,只是复合词里的语素,功能起了质的变化。如果是散文的句子,“邺城戍”也可以写成“戍于邺城”或“戍邺城”,这是诗句,“邺城”作状语,把“戍”放在句末以与上文“妇啼一何苦”的“苦”押韵。这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听见老妇人走到前面来答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守卫着。”
 
●①室中更无人,|②唯有乳下孙。
 
1)对比复句,正否相对。有人问起这时“室中”到底有几个人;有人又说本例大有矛盾,既然“更无人”,何来“乳下孙”?这好像落入了理解的误区了。这例的“更无人”应当与上文“有吏夜捉人”、下文“急应河阳役”对应起来看,要“捉”的是能“急应河阳役”的人,据《资治通鉴》所载“子仪以朔方军断河阳桥保东京”(洛阳),情势万分紧迫。“乳下孙”不是公差要捉的人,所以说“更无人”。读者跟作者要有真正的心理合作。“更”古音义同“再”,“更无”就是“再没有”。“更”作“再”讲的,以用于否定句为多,常与“无”相结合。同样用法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李商隐《贾生》)“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花蕊夫人《述国亡诗》)这句译成现代汉语是:“家里再也没有(可以助战)的人啦,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儿。”
 
●①有孙|②母未去,||③出入|||④无完裙。
 
1)这句子的基本结构是因果复句,一共四个分句。第一分句是原因;二、三、四分句是结果。果的部分又是连贯复句:第二分句是第一部分,其他是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又是时间修饰复句。2)“去”跟“一狼径去”(《狼》)的“去”相同,作“离开”讲,仍旧保留着古义,这里指改嫁再婚。《说文》:“去,人相违也。”“出入”,乍看是“进进出出”即“进进出出的时候”,但本例偏重在“出”,这叫做偏义复词,又如“妻子”原指“妻子”和“子女”,现在只指“妻”,“国家”原指“国家”和“家庭”,现在只指“国家”。“裙”,这里泛指“衣服”,词义学上叫做以偏代全。又如《诗经•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以“耜”代替农具。不用“衣”而用“裙”,为的跟“人”、“孙”押韵。这句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有小孙儿,(他)母亲才没有走开,里里外外连件遮身的衣衫也没有。”
 
●①急应河阳役,|②犹得备晨炊。
 
1)因果复句。第二分句补充说明原因。“犹”作“还”讲,副词。福建漳州方言还说“伊犹未起(他还没有起身)”。“得”是表示客观上可能的能愿动词,上古多用于否定句,如“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犹得”就是“还可以”。有的语文课本译“犹得备晨炊”为“还来得及替军队做早饭”。这里的“备晨炊”不宜死究,应当活译。2)“石壕村”在今河南省三门峡附近,“河阳”在今河南省孟县即洛阳市的东北,其间相距约一百五十公里。有人说夜里去“备晨炊”不合情理。兵荒马乱时期有什么合理不合理。这也可能是曲解:第一,“河阳役”未必就在河阳,那里有着漫长的战线;第二,“晨炊”不一定是“早饭”,上文就有以“裙”代“衣”,这里也很可能是以“晨炊”代“饭”。这句译成现代汉语是:“赶紧去应付河阳的战役,还可以备办烧饭(的事儿呢)。”
 
●①夜久||②语声绝,|③如闻泣幽咽。
 
1)这句子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第一部分又是并列复句。2)有人说“夜久”不一定只是“夜深”,也可以广义地理解为折腾了很久,极言老妇一家受苦之深。“语声绝”是“老妇”已经被抓走了,老翁偷偷地回来了,即所谓“相对两默默”。“如”是测度副词,意同“好像”。“泣(qì)”,无声或者低声地哭。是真的有人在泣不成声,还是诗人在极度愤激和悲哀中的幻觉?简直分辨不清,这就是文学描写的所谓“通感”。(参阅钱钟书《谈艺录•庾子山诗》。)“泣幽咽”和现代汉语“哭号啕”相同,是动补词组。3)从音韵看,“绝”古读在“薛”部。“咽”古读在“屑”部。下句的“别”古读也在“薛”部。都是入声字,“入”派三声,现代汉语里读音尤其在声调上有了差异。清朝音韵学家江永在《音学辨微》中说:“平声如击钟鼓,仄声如击木石。”仄声短促而不能延长,便于抒发悲痛心情。这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折腾了很久以后相对无言,好像听到抽抽噎噎的哭声。”
 
——黄岳洲《古诗文名篇难句解析辞典》
 

扩展阅读


 

石壕吏

 

王应麟曰:石壕,盖陕州陕县之石壕镇也。地志云:石壕镇,本崤县,后魂置。贞观十四年改名硖石县。《一统志》:石壕,在今陕州城东七十里。【钱笺】卞圜曰:石壕,陕东戍,其地在新安西。石壕,即石崤也。按:崤在弘农渑池西北,贞观八年,移崤县于安阳城,在砍城西四十里。谓石壕即石崤,误矣。梦弼云:石壕,在邠州宜禄县。尤为无稽,且非自东都往来道也。
 
暮投石壕村①,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②,老妇出看门③。
 
(苏润公本作出看门,叶音民。一作门看。海盐刘氏本作门首。首叙征役驱迫之苦。)
 
①此诗各四句转韵。村人与门叶,古人真韵。白乐天《北村》诗:“晨游紫峰阁,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予喜,为予开一樽。”村叶七伦切,樽叶踪伦切。《国风》:“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荀卿《赋篇》:“往来惛惫,通于大神。出入其极,莫知其门。”门俱叶眉贫切。刘氏作出门首,是村与人叶,走与首叶也。以下文例之,不宜两句换韵。旧本作出门看,与人字相叶,人读如延切,本刘向《列女颂》。看读丘虔切,本吴迈远《长相思》诗。依此,则人看可叶,而村字未合,与下文亦不相符。谢灵运诗:“暝投剡中宿。” ②陶潜诗:“区区诸老翁。”《战国策》:曾子之母,投杼逾墙而走。③又:“老妇必唾其面。”王羲之帖:“但思今妇必门首有出。” 乐府《东门行》:“投剑出门去。”看门,守门也。
 
吏呼一何怒①,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②,三男邺城戍③。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④。存者且偷生⑤,死者长已矣⑥。
 
(二段,备述老妇诉吏之词,公盖宿于其家也。三男以下,言行者之惨。)
 
①梁昭明太子疏:“吏一呼门,动为民蠹。”《孙子》:“吏怒者,倦也。” ②《陌上桑》:“罗敷前致词。” ③《旧书》:武德元年,以魏郡置相州。天宝元年,改为邺郡。乾元元年,复为相州。二年,又为邺城。 ④新战死,指邺城之败。《史记·平原君传》:李同战死。 ⑤李陵书:“陵岂偷生之士?” ⑥蔡琰曲:“死当埋骨兮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①,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②。老妪力虽衰③,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①,犹得备晨炊⑤。
 
(室中以下,言居者之苦。新安吏,驱民守东都。石壕吏,驱民守河阳也。)
 
①贾充诗:“室中是阿谁。”《易》:“阒其无人。” ②《吏记》:李同曰:“邯郸之民,褐衣不完。” ③又《高帝纪》:“有一老妪夜哭。”《说文》:“妪,母也。” ④《唐书》:河阳县,属孟州,今改为孟县。按《春秋》“天王狩于河阳”,即此地。周武王会诸侯于孟津,亦即其地。子仪兵既溃,用都虞侯张用济策,守河阳。七月,李光弼代。⑤《史记》:亭长妻晨炊葫食。
 
夜久语声绝①,如闻泣幽咽②。天明登前途③,独与老翁别。
 
(末结老翁潜归之状。妇随吏诉官,故其媳泣声。吏驱妇夜去、故其夫晓回。前途别,乃公与之别,非妇与翁别电。此章,首尾各四句,中二段各八句。)
 
①梁简文《烛赋》:“夜久唯烦铗。” ②古歌:“呜声幽咽。” ③《史记·李广传》:“至天明自便。” 陶潜诗,“归子念前途。” 陆时雍曰: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会,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王嗣奭曰:夜促夜去,何其急也。此妇仓卒之际,既脱其夫,仍免其身,具此智谋胆略,真可谓女中丈夫。而公诗详述之,已洞知其意中曲折矣。又云:前后六诗,一韵到底,俱用沈韵。惟此章换韵,且用古韵。
 
按: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在,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发发乎哉。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汉典:zdic.net

阅读原文

【加载评论 】

  • 粤ICP备10071303号
汉典